拍賣起源于宋代。那是一種全民熱衷的博彩行為,小到衣物玩偶,大到車馬宅院,出售時都搞“撲賣”。但在后來的演變中成為了和典當行一樣的行業。在1979年版本的辭海中,拍賣被稱為“資本主義制度一種買賣方式”,10年之后才改為現在的說法。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的商業史上,“拍賣”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行業。1986年,中國拍賣業在中斷了30年之后,重新煥發了生機,經過20余年的積淀,中國的拍賣行業趨于成熟和壯大,而成立于1988年的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正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而卞君君的《拍賣道》以紀實的方式,記錄了上海國拍的發展史,揭開了拍賣行業的神秘面紗。
在1980年代末成立的上海國拍的業務觸角已經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拍品覆蓋到房地產、機動車、物資、農副產品、文物藝術品、無形資產等多項類別。隨后,世界首列投入商業運營的磁浮列車冠名權拍賣、國內首場可按揭產權房拍賣、三地視頻同步拍賣進口展車拍賣、外資游輪“奧麗安娜號”股權拍賣……這些或首開國內先河、或成行業經典的拍賣,使上海國拍成為上海灘拍賣行業中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1986年,大陸恢復拍賣行,十年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出臺。在這樣的背景中,上海國拍是先行者,在業務拓展的同時,“將自己的經營實踐、發展經驗、創新做法以及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上升到拍賣道的高度。這在某種程度上,才是上海國拍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道有高深。拍賣行既是風生水起,也有波瀾起伏,因一樁拍賣總牽涉到方方面面,倘若不注意細節的把握,也就很快在拍賣行消失掉了。這樣的企業當然不再少數。上海國拍與此相反,走的是一條國際化加本土化的道路。在《拍賣道》中,那一個個商業案例中的背后,不正是對商業規則的確立、踐行的結果嗎?用其總裁徐勉之的話來說,即“我們對行業充滿著敬畏,對規則、對紀律、對一切市場力量充滿著敬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越做越堅定,越做越踏實。”
美國經濟學家麥卡菲認為:“拍賣是一種市場狀態,此市場狀態在市場參入者標價基礎上具有決定資源配置和資源價格的明確規則”。究其國內的拍賣行業還是處在發展階段,但跟國外的拍賣企業相比有不小的差距,雖然在拍賣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英格蘭式拍賣、荷蘭式拍賣等等,都有多年的歷史,既有拍賣經驗的累積,也有社會經濟的因素在內。而國內的拍賣行業走的是屬于自己的道路,從這一點上看,其艱辛程度更難。不過,隨著經濟趨勢的發展,拍賣領域也有了新的競爭能力。就上海國拍而言,其在拍賣領域所做的種種努力,也是見證了拍賣行的發展史。
中國拍賣業協會會長張延華認為,上海是中國拍賣業的主要發源地,這里既有拍賣的歷史淵源,更有發展的廣闊舞臺。而《拍賣道》對上海國拍的真實記錄,顯示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拍賣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這里,可以看到企業管理者對拍賣行業眾多現象的獨到見解和思考,他們的經營之道、管理之道、人才之道以及成功之道,對提升行業內其他企業的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或許會有所幫助。
《拍賣道》所記錄的不僅是上海國拍的歷史,也是一幅激蕩歲月中國拍賣人的群像。“你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創造未來,創造未來的方法是由領導者制訂企業戰略計劃”,而上海國拍的鮮為人知又跌宕起伏的崛起之路也在繼續,這也是“道”的精神所在了。(來源信息時報)
|